首页 >> 领导讲话
杨天厚副厅长在全省职业培训鉴定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职业培训鉴定工作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省劳动保障厅副厅长 杨天厚
二00六年三月三十日
省劳动保障厅副厅长 杨天厚
二00六年三月三十日
同志们: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职业培训的“落实年”。今天,全省各州市劳动保障部门、职业培训机构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同志聚集一堂,共同研究探讨结合当地实际,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省政府《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大力抓好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支持。在此,按照“十一五”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我讲几点意见。
一、 认真贯彻落实职教会精神,为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培养技能人才服务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年前,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国务院于11月在京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云南省委、省政府于12月份召开了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后,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云发[2005]18号),这在职业教育发展史上是没有过的。两个重要文件,全面分析了当前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职业教育培训形势,明确提出了发展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培训的总体要求和重大方针政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职业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省职教会指出,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大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要从现代化建设大局出发,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会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城乡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二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三是在岗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继续学习。会议要求,以就业为导向,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办好公办职业院校、发展民办职业教育,推动校企密切合作;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建立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制度等。今后五年要实施“四大工程”: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城市职工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会议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制定切合实际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体系,努力开创职业教育的新局面。这次会议的召开,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极大地鼓舞了职教战线队伍的士气,同时也深感责任光荣重大。
劳动保障部门如何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在职责范围内做好职业培训工作呢?全省劳动保障工作会议提出了明确要求:加大技能人才培育力度,有效提高劳动者素质。“十一五”期间,要全面落实人才强省战略,建立起同云南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体系。要在全面完成“三年十万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劳动保障部的 “5+1” 行动计划(即组织实施“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技能再就业计划”、“能力促创业计划”、“国家技能资格导航计划”、“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和“技能岗位对接行动”),结合我省实际组织实施好“415”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即从2007年起用4 年时间培养15万名高技能人才)和百万职工技能“提升”活动,积极推进劳动预备制度、就业准入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落实,提高高技能人才待遇,形成尊重和厚待高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到“十一五”末,使全省各类高技能人才达到25万名,其中技师、高级技师4万名,高技能人才在技术工人中的比例从3.5%提高到7%左右。
云南“十一五”时期的劳动保障事业,更加重视民生之本。就业是民生之本,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全省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核心利益。
“十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制定了积极的就业政策,形成了“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机制,就业总量有较大增加。5年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控制在计划确定的5%的调控目标之内。刚刚过去的2005年。全省新开发城镇就业岗位26.4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10%;城镇新增就业21.8万人,完成年度目标的128%,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0.7万人,完成年度目标的107%。但是“十一五”期间,我省的就业形势依然比较严峻。省委省政府提出新增城镇就业100万人以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00万人,此外,历史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重组改制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安置、高校毕业生就业等任务也很繁重。
坚持以人为本,是“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也是贯穿劳动保障工作的一条主线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必须进一步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从我们培训鉴定方面来说,就是大力推进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建成一批高级技校和培训基地,力争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有较大提高;大力推进再就业培训工程,逐步形成培训带动创业、创业促进就业的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免费就业信息和获得补贴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引导性培训覆盖到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大力推进境外就业工作,对境外就业进行统筹规划,进一步拓展境外就业的空间和渠道,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就业需求,引导劳动者充分就业。
今天在座的劳动保障部门、职业培训机构和鉴定机构的同志,尤其劳动行政部门的同志,在省里召开高技能人才表彰和劳动保障工作会之后,就要主动考虑如何抓住机遇推动培训、技校和鉴定工作。因为各州市都可能仿照省里召开类似规格和规模的会议,领导会更加重视一些,那么借此我们要求解决些什么实际问题?如何把工作往前大步推进?学习贯彻文件精神一定要结合实际,进一步提高新形势下做好职业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明确职业培训为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为培养技能人才服务的发展方向,把本地区的工作有生有色地开展好。
二、 坚持以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带动不同梯次劳动者的培训和鉴定工作
高技能人才培养是省委省政府要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牵头做好的工作,是我们“十一五”期间职业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切实抓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解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高技能人才紧缺的问题,特别是新型工业化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紧缺问题。要以高技能人才培养,带动不同梯次技能劳动者的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我省目前实施的三年十万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到“十一五”末全省新培养各类高技能人才25万名的规划,实际还意味着背后100万以上初、中级技工的培养。我们讲高端带动,就是通过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新培养25万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带动初、中级技工的培养。
企业是用人的主体,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必须在强调社会化培养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不少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后,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忽视职工培训,培训工作在部分企业无法正常开展,多数企业尚没有形成鼓励职工提高技能的激励机制。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指导企业落实人才的相关关政策和技能培养工作,督促企业按文件规定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确保对职业培训的投入,引导企业建立培训、考核、使用相结合并与待遇相联系的机制。
要以全省百万职工开展技能“提升”活动为契机,引导各类企业创建学习型企业,全面提升职工队伍素质。当今世界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正在兴起,昭示着人类开始进入学习型社会。因此,企业要从战略的高度推进学习,将知识更新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这样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在国际国内竞争中赢得优势。要以我省九部门联发的《关于发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的实施意见》要求,以培养高素质职工队伍为重点,以增强职工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新型职工培训的基本框架和运行体系。
关于如何完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系,劳动保障部提出:这一体系的特征是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校企合作为纽带,政府推动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当前要组织大型企业和行业提出技能人才的配置标准,指导院校以此为依据提供服务。在培训方面,要特别强调企业与学校的联合推动。高技能人才目前可以归为三类: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这三类人才都要采取校企联合的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首先,注重依托大型企业集团,通过其先进设备和技术力量实现高效培养;其次,依托省重国重职业院校特别是高级技校,使其成为重点培训基地;第三,在有条件的城市建设公共实训平台,实现社会化培训。总之,采用多种形式,促使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三、 坚持以培训促进就业,大力拓展职业培训工作范围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解决体制转轨遗留下来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和重组改制关闭破产企业职工的安置问题为重点,统筹做好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的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继续完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十一五”期间的就业目标是,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和培训、鉴定机构要创新职业培训发展的思路,拓宽培训领域,以培训促进就业,把就业服务渗透到所有用人单位和培训机构。我认为,当前职业培训可形成7个面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一) 面向就业工作,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服务
我省2006-2008年就业再就业工作的主要目标,城镇新增就业60万,其中体制转轨的失业人员再就业25万人,大龄困难群体再就业3万人。在这批下岗失业人员中,大部分还是要再就业的。而影响再就业的原因之一,就是技能单一、知识老化。因此,加强再就业培训就成为培训工作的必然。而这样的培训,只有面向市场,由职业技能培训站或技工学校承担,方可提高针对性实用性。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新职业的产生和旧职业的消亡,再就业培训是一项长期工作,职业培训在这方面是大有作为的,各级可以同就业机构协调从就业再就业资金中申请培训补助经费。
(二) 面向新型工业化,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
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大批有创新能力的技能人才,需要在我省370多万职工中大力开展职业技能“提升”活动。对此,省总工会、省劳保厅、省经委、国资委联发了[2005]总字第19号文件,其中要求至2007年,使未获得国家职业资格等级的职工,80%获得证书;从事110个技术工种的职工,100%持征上岗;现已持证的职工要50%再提升一个相应等级;到2010年,力争使80%的职工提升一个相应职业资格等级。这些指标要求,已经分解落实到基层企业劳资部门和工会组织。我们职业技能培训站和技工学校要抓住这个“在全省百万职工中开展职工技能‘提升’活动”的机遇,和企业联合办学,面向原有的初、中级工群体,为他们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通过一定期限的培训和考核,使他们掌握更高的技能。
(三) 面向城市化,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服务
“三农”问题关系着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薄弱的领域。“十一五”期间,我省将转移600万农村劳动力,力争使城镇化率从25%提高到40%。城镇化是解决我省农业人口长期大量过剩,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一难题的对策之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离不开职业培训。目前,我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正组织“春风行动”,“滇粤劳务合作”行动等,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提供就业帮助和技能培训。培训工作要根据我省农村劳动力的特点和就业需求,在转移数量较大的加工制造、建筑建材、家政服务等就业领域,与农业、扶贫、移民、就业部门和用工单位联合组织专项职业能力培训考核,加强培训鉴定服务。
(四) 面向大专院校,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服务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1997年,大学生统一分配改革为由毕业生自主择业。从2004年起,就业难问题日趋严重,2004年全国277万名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70%;2005年338万名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72.5%;预计2006年毕业生人数还将比2005年增加75万,达到413万人。招生人数7年间增长3倍,2005年已达到475万人。扩招数量的急剧增加,毕业生就业意识的改变、专业课程的改革、就业援助的改革明显滞后。大学生就业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动手能力差,缺乏职业能力和职业经历。我们的职业培训工作,要根据用人企业需求,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技能培训,对授课模式和内容做适当调整,加强实际操作训练。大专毕业生是个逐年递增的庞大社会群体,技工学校和职业技能培训站面向这个群体服务,定有广阔的前景。对此,我们与省教育厅已经联发了关于在各类职业院校和高校中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文件,要求在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和高校中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力争使80%以上的职校毕业生能“双证制”毕业,并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经过鉴定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如何将上述要求落到实处,希望各级劳动部门和培训、鉴定机构要加以研究,与学校合作,拓宽工作、提供好服务。
(五) 面向中学生,为中学生第二课堂服务
按照素质教育的目标,中学生第二课堂除了开展音、体、美等活动外,还应当通过生产实习学习一些生产知识和技能。目前我省每年约有近8万高中毕业生和近20万初中生未能升入高一级学校,而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农村中学的毕业生。因此,广泛开展中学生第二课堂培训,是劳动预备的延伸,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扩展,事实上也拓宽了中学毕业生的就业之路。
(六) 面向有创业愿望的人员,提供创业培训服务
部分失业人员通过创业培训开办个私企业,在解决创业者本人就业问题的同时,能吸纳更多的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实现就业倍增效应。创业培训是促进社区服务业和小企业就业的一项重要举措。职业培训机构要组织有创业愿望和相应创业条件的人员,进行开办小企业的基础知识和必备能力的培训,学习工商、税务、金融、科技、管理和职业技能,增强他们的创业信心,提高创业能力,指导他们结合市场需求和个人实际,选准创业项目,完善创业计划,实现成功创业。
(七) 面向国际劳务市场,为劳务交流人员培训服务
省委、省政府提出以开放促发展,“十一五”期间要加快建设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使云南成为中国、东南亚、南亚三大合作区域、三大市场的桥梁和枢纽。积极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按照“走出去”开放战略的部署,积极推动、企业主导、中介组织参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参加国际合作与竞争。基于此,技工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应把“在国内学本领,到国外去就业”作为自我发展的重要思路。
2005年,我省374个职业培训机构共培训社会劳动者17.5万人,也说是每个培训机构年均培训468人。这个培训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也不利于培训机构的良性发展。因此,“十一五”期间如何拓展培训工作,进一步把职业培训做大,如何以培训促就业,进一步把职业培训做好,是每位与会同志都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四、 与人事部门通力合作,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评定和技师考评工作
机关事业单位的技术工人,是我省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工人技术等级评定和技师的资格考评、聘任工作,由劳动保障厅、人事厅共同统一规划,综合管理。劳动保障部门承担培训、鉴定(考核)、评审、发证,人事部门承担职数控制、聘任和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的综合管理。
近几年来,我们积极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的正常评审,使8万余名工人及时晋升等级和享受待遇,反映很好。去年,我们又启动了停顿十年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师考评工作,组织完成了3429名申报人员的培训、鉴定、评审,共评出了3165名机关事业工人技师,极大地调动了机关事业单位技术工人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
今年,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把这项工作做细做实。首先,各州市的申报材料要进一步规范,该上报的材料必须完整准确的按云劳社[2004]23号、云劳社[2004]39号要求申报。其次,培训方式要考虑职工实际,形式灵活多样,讲求实效,培训时间不少于300课时。第三,去年省人事厅在3%的指标中下达了2%,有1%没有下。目前的情况是,少部分州市指标没有用完,可以继续在指标范围内开展工作。大部分州市已用完2%的指标,希望各州市结合实际,加强与本级人事部门沟通协调,积极申请指标,继续推进这项工作。只要有新指标,去年已参加培训和鉴定合格的人员就不必再重复培训了,重新向省里申报即可,以减少基层负担。
五、 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推动技工学校改革与发展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进一步推进技工学校市场化和社会办学进程。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要根据市场需要,变单一技能培养为全方位、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而且要注意提供更多条件,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工作能力均得到锻炼和发展。与此相适应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都要随之变化。学校应尝试开发以培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工作能力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既接受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能接受创新、组织等方面的专门训练。
要大力推动校企合作,创新培养企业急需高技能人才的模式。推动技工学校和其他培训机构以促进就业为目标,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灵活办学,强化技能操作训练,为培养大批适应市场就业需要的技能劳动者发挥积极作用。
目前技工学校正处于历史发展的机遇期。我省按照劳动保障部《加快技工学校改革工作的通知》精神,贯彻落实“调整布局、提高层次、突出特色、服务就业”的方针,招生学校从83所调整为39所,布局更趋合理;建成5所高级技校、国重技校8所、省重技校8所,自身素质和实力明显提高,连续三年保持了招生就业的上升趋势。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技工学校也迎来了史无前例的战略发展机遇。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两次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对职业教育的作用给予了更高的定位,现代化建设对技能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这两个方面为技工学校的新一轮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政策和经济环境。
技工教育的春天已经来临,发展的大好机遇就在眼前。但对于每一所技工学校而言,能不能抓住机遇,还要看自身的努力。
技工学校的发展是以技能人才培养特色取胜,比其他职业学校更早地开始探索市场经济下办学机制,确立了与市场需求、企业需求紧密联系,为就业和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而占得先机。但是,随着全国、全省职教会的召开,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特色的理念得到普遍认同,中专、职高和高职院校正在加快调整办学方向,其发展正在与技工学校趋同,职业学校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另外,随着《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实施,民办职业教育、国外职业教育将以其灵活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明显的资源优势,对技工学校形成强烈的冲击。中专、职高、高职、民办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和技工学校,在同一层面、同一平台竞争的时刻将要来临,职业教育将进入真正市场竞争的时代。因此,我们技工学校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技工学校“十五”期间的调整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全省各所技校的发展并不平衡,还有一部分技校自身缺乏主动面向市场、拓宽办学渠道、创新办学机制的动力和魄力,开设专业和内容落后,培训方法陈旧,培训质量不高,影响了毕业生就业,“出口不畅、进口不旺”。某些技校还缺乏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有的州市在职业教育改革中对技工学校属劳动部门“主管”的观念不强,仍然想把技工学校“吞并”。随着职业教育多元的发展,人口结构变化和适龄学生总量减少,“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机构之间的生源大战将会加剧。到时候,学校的品牌、学校的实力将成为竞争胜败的关键因素,优胜劣汰、市场选择,将是下一轮“洗牌”不可回避的现实。因此,技工学校必须不断改革创新,以创新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在创新中做强做大。
面临竞争,我们应该怎么办?首先,要抢抓高技能人才的战略机遇,提高办学层次。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教会讲话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云南省“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张小健副部长指出:加强职业培训,实现培训与就业的相互促进。要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龙头,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导向,带动整个职业培训工作。王东进副部长提出:发挥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培养基地的重要作用,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目前全国高级技校和技师学院达到286所,接受高技能人才培训的达15万人,其毕业生受到企业普遍欢迎。这些工作部署和要求,为技校提出了新任务,同时也为推进技校改革带来了新机遇。
按照我省的规划,“十一五”期间我省高技能人才要达到25万,其中技师4万名。也就是说,每年平均培养5万高技能人才。在巨大的社会需求面前,2005年,技校仅招收1500多名高级技工班学生,与社会需求差距太大。2005年,山东省技校招生10万,其中高级技工班招生人数4.5万人;江苏省技校招生7万人,其中高级工班2万人。全国许多省市都迅速提高了技工学校的办学层次。再看云南高职高专的招生情况,25所招收高职生的院校和13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招生1.6万人,是技校高级技工班的十倍。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生涯争夺,形势十分严峻。有为才有位。技校要在当地职教领域享有更多说话权,不被边缘化,必须增强招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能力。我们和教育厅经多次商量已达成共实,对五所高级技校的高级班要纳入高校招生计划,让他们同时获取毕业证书。目前正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在这次职教改革中,省委、省政府都要求各州市办好几所重点职业学校,劳动部门和技校不但要守住阵地,还要据理力争把各地技校纳入重点职校的建设盘子。我们所有技校都应抓住省委、省政府大力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机遇,在劳动保障部门和教育部门的政策扶持下,实现跨越式发展,真正建成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
次其,面向市场树品牌,提升办学特色。品牌最先应用于工商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产物。随着职业教育的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学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品牌概念也被引入到职业教育中来。徐荣凯省长在全省职教会上提出:“切实树立品牌意识。品牌是立校之本,对职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要”。多年来,技工学校的“办学特色”,就是区别于其他学校的“职业性”特色,突出“动手能力强”并富有“创新能力”的特色。这种特色长期保持并稳定发展,就可以形成品牌。品牌技工学校有两个主要特征:从外在特征分析,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人才规格、教学质量和就业率等方面。从市场特征来看,一是“人无我有”,发现和占领潜在市场—劳动力市场、培训市场、技术市场、国际人才市场;二是“人有我优”,通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体现学校的竞争力。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技工学校,承担着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任务,它将比其他教育领域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和更激烈的竞争。技工学校要赢得竞争,必须整合资源,保证质量,提升就业率,创建品牌。
第三,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倡推行“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技工学校要充分发挥与企业紧密联系的传统优势,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率先探索和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在探索实践中,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合作形式:
1、 订单式。高新企业和外资企业,他们需要的人才规格要求与国际通行的服务贸易标准接轨,希望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贸易象进口货物贸易一样,采取下订单的方式运作,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就给出所需人才的订单,改变以往企业需要的人才学校不培养,学校培养的人才企业又不需要的现象。
2、 委培式。企业将在岗职工或者新招收的人员。出资送到学校进行专业培训,学校为其量体裁衣,课程安排充分考虑到用人单位的特殊需要,使毕(结)业生以最短时间进入岗位,并胜工作。
3、 投资式。企业以出资金、出设备、出师资、出技术、出材料等形式对学校进行投资。投入的多少主要看企业的需求,如果人才需要数量多、质量高、培养时间长,则投入就需要多一些,否则就少一点,可以采取一次性投入,也可以分期投入。投资方为学校添置设备、组建实验室、发送生产实习条件,学校为企业输送所需人才。
4、 董事会式。校企双方采取董事会或理事会这一形式,把办学目标向企业行业靠拢,向市场延伸。这种方式适合于有长期大量人才需求的大型企业或行业与学校的合作办学,可以联办一个职业(工种),也可以联办若干个专业。
5、 奖学金式。企业通过设立奖学金,作为一种吸引优秀人才的手段,学生和家长自然就会关注这些企业,熟悉他的产品和技术,吸引优秀学生的就业方向。对学校来说,拥有多项企业奖学金,意味着专业实力强,意味着稳定就业率高,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
希望技工学校大胆探索,开全省风气之先,培养贴近生产、符合企业要求、深受用户喜爱的人才,取得校企双方共赢的良好效果。
六、 探索走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子,努力加强职业培训鉴定协会建设
温家宝总理指出:“世界各国发展水平不同,劳动就业制度不同,职业教育各具特色。”“中国正在举办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我们必须走自己的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子。”云南省职业培训鉴定协会作为一支社会力量,在实践和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中应当有所作为。协会要积极参加我省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调查、研究、试点、探索、总结、咨询、推广等项工作,面向市场,服务就业,做好各项工作。
协会成立两年多来,克服了缺乏专职人员、工作场地、工作经验和办事经费的困难,依据《章程》确定的九项业务范围,在“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拓展工作”的思想指导下,开展了以下工作:①参加《云南省志.卷五.劳动和社会保障志》中“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部分的编写工作;②参与了劳动保障厅厅史陈列室“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篇”的资料整理工作;③参与全省技工学校校长书记研讨班的组织和授课工作;④参与编辑出版了《技工教育论文集》的工作;⑤参与省政府兴滇技能人才表彰会有关材料整理工作;⑥试办了全国统考组织及二级物业管理师的论文答辩工作。
目前劳动保障厅搬入政通大厦,办公条件得到改善,协会通过努力,解决了办公场地问题和专职人员问题,地点设在昆明市人民中路如意巷13-1幢原省就业局二楼。随着职业培训和鉴定工作的形势发展,厅领导要求充分发挥协会对培训、鉴定市场的具体管理协调和服务作用。这次会上已下发第一期会刊和第一号文件,希望大家踊跃参加协会,积极支持协会工作。
关于2006年协会工作的安排:
一是筹备今年上半年召开常委理事会和理事会,总结报告两年来的工作和研究下阶段工作,使今后的活动正常化、规范化。
二是扩大单位会员、个人会员在全省职业培训鉴定领域的覆盖面。为做好培训鉴定机构的服务工作,原则上全省培训机构、鉴定机构、技工学校都参加协会。
三是办好协会会刊(通讯),不定期将信息交换到各单位会员和个人会员,通报培训鉴定信息,搭建会员论坛,交流改革经验,推进事业发展。
四是将协会工作做实、做好、做强、做大,以试行培训鉴定新模式起步,创造条件拓展业务,逐步承担起《章程》赋予的各项职责,为会员提供优质服务。为此,希望今天到会的培训、鉴定机构回去后应按要求赶快填写入会申请表。在会刊上列有会员单位的老会员应积极交纳会费,新申请入会的机构也主动交纳会费。协会会费都将用于为会员服务,为今后会员单位开展工作创造更好的机会和条件。
同志们,加快我省职业培训工作的改革与发展,关系到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系到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我国职业培训的繁荣和发展而努力奋斗。
谢谢!